张占仓:河南打造内陆地区更强的通江达海能力

时间:2024-04-05 21:00 来源: 大河财立方
张占仓:河南打造内陆地区更强的通江达海能力

张占仓 | 立方大家谈专栏作者

4月3日,河南省第12期“三个一批”活动的主会场设在周口,并把周口港中心港区中部作业区(一期)工程的开工建设作为“开工一批”项目代表,引发全社会多方面的高度关注。因为这样做的主要目的就是表明全省要在内河航运能力建设方面持续发力,尽快补齐地处内陆的河南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水运能力不足的短板,以便加快发展大运量适水产业,高水平推动全省综合性交通区位优势更好地向枢纽经济优势转变。

过去一年来,河南已将内河航运能力建设提升到空前的高度。2023年9月召开的全省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推进会议传达了明确信号:“举全省之力办好这件大事”。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印发一系列政策性文件,高规格组建全省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工作专班,全面启动实施“11246”工程,即通过3至5年的努力,完成项目投资1000亿元以上,实现港口吞吐量达到1亿吨,航道通航里程达2000公里以上,打造淮河、沙颍河、沱浍河、唐白河4条通江达海集疏运新通道,基本建成周口、信阳、漯河、平顶山、南阳、商丘6个现代化港口。可以看出,如果现在已经具备传统铁路、高铁、传统公路、高速公路、航空、信息等枢纽优势的河南,经过进一步努力,把内河航运优势全面提升的话,河南在全国和全球的综合性交通枢纽与信息枢纽优势将跨上一个新的台阶。内河航运的最大特色就是航线接近人口与产业密集的大中小城镇,而水运低成本的优势就将全面惠及当地产业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开辟更加顺畅的内河航运线路与内陆港口,让内陆地区拥有更加顺畅的出海通道,将全面提升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综合性交通运输体系的支撑与服务能力,也会为全省内河航运沿线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强调的新动能。河南要通过内陆开放融入世界经济版图,建设与完善对接“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支撑点,需要破解长期以来的航道基础设施不足的瓶颈,打造内陆地区更强的通江达海能力。

按照新近发布的《周口港中心港区总体规划》《信阳市内河航运发展规划(2023—2035年)》等指导文件,从顶层设计层面来看,周口港、信阳港等重点港口的功能定位和重点项目建设进一步明晰——一个是省内最大的综合性单体港口,一个港口货物年吞吐量4000万吨以上、省内运量第一,淮滨港、周口港堪称河南内河航运的“双雄”。在河南港口布局中,周口港与信阳港同时作为主要港口,被寄予厚望。其中,周口港的“主场”在沙颍河,向西北辐射郑州、漯河、平顶山、许昌等城市,向东南沿河而下进入长三角;信阳淮滨港则坐拥淮河主航道,辐射豫东南及周边省份。

周口港是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确定的全国36个内河主要港口之一,也是河南省唯一的一个全国主要港口,堪称“河南第一大港”。目前,已开通了12条国内集装箱航线和8条国际集装箱航线。2023年周口港累计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4081万吨,同比增长23.5%;集装箱吞吐量完成105400标箱,同比增长163%,发展势头喜人。

作为全国经济大省之一,河南产业门类齐全,可持续发展动能强劲,食品加工、装备制造等均达到万亿元级别。随着港航基础设施的完善,大量适水产业将向临港临河区域聚集并快速发展,有力促进“公转水”“铁转水”,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初步分析,2035年全省港口吞吐量可达3亿吨,全省内河货运量按25.9亿吨静态计算,港口吞吐量预计可增加2.75亿吨,一年可节约28万吨标准煤,节省运输费用420亿元。所以,加快发展内河航运可以获得非常可观的经济社会与环境效益。

责编:任浩鹏 | 审核:李震 | 监审:万军伟

国内,民生,基建工程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自用户上传并发布或网络新闻客户端自媒体,易看资讯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删除。